“94”监管催生钱包机遇
2017 年“94”监管风波来临,行业遭遇重大动荡。当时,中心化交易所面临着关停的风险。在这个时候,Imtoken 快速地发展起来,一下子成为了全球用户数量最多的钱包。许多火币、okex、比特币中国等中心化交易所的用户,急忙将自己的资产提到钱包里,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交易所可能关停而导致的资产丢失风险,在那个时候,钱包凸显出了它在保障资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钱包主要扮演着资产避风港的角色。用户将其当作保护资产的工具,在监管风暴的影响下,钱包的需求迅速上升。同时,这也体现了钱包在特定环境中的潜力,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与使用。
新时代使用场景拓展
如今 DEX 领域兴起了,Defi 领域也兴起了,NFT 领域兴起了,Gamefi 领域兴起了,Social 领域也兴起了,用户的使用场景丰富了很多。用户不再仅仅局限于在中心化交易所进行二级交易,他们能够把自己的资产提到链上钱包,然后去参与各种有趣并且具有赚钱效应的应用、协议以及金融产品。例如,用户可以利用钱包里的资产参与 NFT 游戏的投资。
这种新趋势使得用户对钱包有了更多的需求,一方面要保障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要能适应各种新兴的应用。钱包成为了用户进入新兴领域的关键通道,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资产使用需求,其重要性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大所收购钱包成风潮
头部中心化交易所资金充足且有扩张动力,在此情况下,收购钱包是最高性价比且最高效的方式。钱包是多链结构下用户的使用入口,对交易所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交易所通过收购钱包,能够拓展自身的业务版图,还能吸引更多用户。
一些知名交易所已经开始行动,它们通过布局来进行资金收购,把优质钱包纳入自身的体系。这对交易所来说,能够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且这也意味着钱包市场的格局正在经历重大的改变。
钱包服务商的盈利困局
钱包服务商存在盈利难题,其钱包用户数量较多,然而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与交易所的盈利方式相比,交易所通过交易手续费、新币上新费用、Staking 等多种方式来获取利润,而钱包却难以有类似的清晰盈利途径,其困境更为明显。
很多钱包服务商尝试去做推出理财产品以及输出安全解决方案等事情,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钱包自身的性质使得它没办法像交易所那样把大量资产沉淀下来,而没有资产沉淀的话,就很难拥有丰富的盈利渠道。这正是众多钱包服务商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钱包与交易所本质区别
钱包虽被称作“钱包”,但它实际上并未与用户的链上资产有直接关联。用户的资产虽在钱包中显示出来,然而实际上是存在于链上的。钱包更像是一种用于显示和转账资产的工具。而交易所能够实实在在地让用户资产沉淀下来,并且通过各种业务来达成盈利的目的。
用户在交易所进行投资时,资金会留存于交易平台。交易所会依据用户的操作来收取费用。而钱包只是将用户的资产信息展示出来,以便用户能够对资产进行转移操作。这种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钱包与交易所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盈利潜力。
钱包发展突围方向
钱包不能将目光聚焦在用户资产上以思考盈利方向,而应当把重点放在用户行为上。用户之所以使用钱包,是因为它具备安全性以及能让用户自由支配资产。倘若沿袭交易所的逻辑,或许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服务好那些热衷于应用冲浪的用户,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方向。
钱包能够针对用户在 web3、元宇宙等方面的行为需求进行创作,给予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有朋友觉得钱包应当以功能简洁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资产存储服务,然而,若要摆脱低估值的困境,就必须去探寻新的途径。这是因为它与支付宝在资产形态和流动方式上存在差异,所以不能沿着相同的发展道路前行。
现在来问问大家,你们觉得钱包在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究竟是哪一种?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可不要忘记点赞以及分享!